一、專業介紹
(一)專業定位
本專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博學、力行、守正、拓新”校訓,主動适應國家、地方與行業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緊密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構建“厚實基礎、強化實踐、注重創新、拓寬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通信産業、特别是工業通信領域複合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二)曆史沿革
通信工程專業源于衡陽礦冶工程學院電子技術專業(1959),于2003年被設立并面向全國招收全日制本科學生。學制4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專業在2019年湖南省專業綜合評價中被評為A等級,排名第四;2020年獲批湖南省一流本科建設專業。2022年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入校申請。
(三)特色優勢
本專業依托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中核集團重點學科實驗室和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專業學科碩士點,以工程教育認證為導向,圍繞物聯網行業對信息人才的需求,以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課外學術、科技研究及發明創造為驅動,以課程體系改革、校企深度合作為突破點,使學生具有理論與新技術相結合、傳感系統與通信系統相結合、現代信息處理與智能網絡相結合的複合知識結構,實現四年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全覆蓋,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突出。近年來,學生在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大唐杯”全國大學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大賽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等大學生學科競賽中均有突出成績。學生的就業率都保持95%以上,深受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歡迎。
(四)發展舉措
(1)深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通信工程專業建設
針對區域與行業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了專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構建專業建設的長效機制,持續改進人才培養目标、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以專業認證為抓手,以學生為中心,圍繞達成畢業要求這一目标,面向産出,緊扣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主線,構建了“厚實基礎、強化實踐、注重創新、拓寬視野”的人才培養模式。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升教學水平
從理論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兩方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建立教師聽課研讨制度、導師傳幫帶青年教師制度、青年教師試講制度以及各類教學競賽制度。鼓勵教師以科研項目、校企合作等途徑開展工程化訓練,督促教師在實踐教學基地、電子設計創新訓練中心進行實訓,支持教師參加全國實踐教學案例設計、工程應用技術和職業技能等工程實踐類競賽,多角度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全方位提升教學水平。
(3)優化課程體系,主動适應行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以OBE理念為指導,面向通信、物聯網行業,持續優化電子技術、數字信号處理、通信原理、無線通信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内容,新增通信工程項目管理和經濟決策、人工智能導論、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等凸顯行業特色課程,整合知識結構,優化課程體系,主動适應現代通信、智慧工廠和智能消費産品行業對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4)以學科競賽為依托,着力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電子設計大賽、互聯網+大賽等為依托,以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研究及發明創造活動為主線,構建了“興趣入門→基礎拓展→分類提高→創新應用→創業就業”五階梯進式課外實踐培養模式,學生人人參與,教師全員指導,實現工程素質、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四年全覆蓋。
(5)推行導師制,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
通過推行導師制,采用師生雙向選擇模式,提高導師與學生之間的契合度。利用導師的自身專業優勢和知識結構優勢,以項目和學科競賽為導向,幫助學生挖掘其發展潛質以及探究知識、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二、培養目标
本專業培養适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紮實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通信、網絡、信息感知與處理等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及專業發展動态,具有工程實踐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在通信工程專業相關領域,特别是工業通信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網絡運營和技術開發等工作,培養政治素質高、社會責任感強、專業基礎紮實、實踐和創新能力突出,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專門人才。
預期五年以上的畢業生達到以下目标:
目标1(知識要求):掌握必需的數學、物理、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掌握電路基礎理論、模拟和數字電子技術、電磁場理論、信号與系統、通信原理、微波技術與天線、無線通信原理、物聯網技術等專業基礎知識。
目标2(能力要求):掌握分析、設計相關通信設備及系統的基本方法和流程,能開發或選擇使用恰當的技術和工具,具備對通信工程領域複雜工程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的基本能力。
目标3(工程要求):通過通信電子線路設計技術、通信系統設計技術、計算機程序設計、計算機應用技術等工程實踐訓練,了解通信工程及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态,以及相關領域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倫理、法律、法規。
目标4(其他要求):具備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質,遵循工程倫理的基本規範;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精神;具有适應社會發展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