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變電工雲集5G科技産業園,建成行業首家智慧工廠,勞動生産率提升4倍,産能産值雙翻番——
輸變電裝備産業“智造”範本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愉捷 唐曦
【應用簡介】
2020年以來,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為适應國家智能電網建設需要,新建特變電工雲集5G科技産業園,以數字化、智能化手段生産輸變電裝備。産業園選用能夠實現實時數據感知、傳輸、交換功能的自動化生産設備,上線八大工業信息系統,同步應用5G技術,将傳統點狀自動化生産聯結成網狀式智能化生産,實現采購、物流、工期、工況數據實時生成,故障感知分析、産品質檢結果直觀展示。
【應用場景】
衡陽市南嶽機場斜對面,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藍色廠房,廠區内随處可見機械臂、智慧眼等“黑科技”,各條生産線在“智慧大腦”的指揮下,有序高效運行。
這裡是全國輸變電裝備制造行業首家智慧工廠——特變電工雲集5G科技産業園,已建成GIS智能工廠、中低壓成套智能工廠、新型數字化高端配電智能工廠。
11月5日,記者走進産業園,探尋輸變電裝備産業的“智造”範本。
特變電工雲集5G科技産業園内,一排排藍色廠房整齊劃一。通訊員 攝
勞動生産率提升4倍——
自動化設備解鎖智能生産
走進特變電工雲集電氣有限公司中低壓成套智能工廠,一個巨大的立體倉庫映入眼簾。倉庫貨架上,裝有零部件的托盤整齊碼放,紅色的搬運小車在倉庫間不停穿梭。偌大的倉庫隻有一名工人,正在電腦前操作。“隻要輸入工單,堆垛機就會自動抓取物料,物料将搭乘自動搬運小車前往各個車間。”雲集電氣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長易劉介紹。
自動噴塗車間敞亮整潔,沒有一絲粉塵,30分鐘即可完成噴塗換色。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曦 攝
像這樣自動作業的場景,工廠随處可見。
自動噴塗車間敞亮整潔,聞不到任何異味,也沒有一絲粉塵。其采用的自動化噴淋工藝,能在30分鐘内完成産品噴塗上色。噴粉房内裝備負壓系統,能夠回收95%的粉塵,高效環保。
員工在“智能裝配工作島”上完成儀表箱裝配工作。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曦 攝
儀表箱預制生産線上分布着數座智能裝配工作島,“島上”提前錄入産品圖紙,配齊裝配物料,工作人員在“島上”就能完成儀表箱組裝,速度較傳統裝配模式提升3倍以上。
線束加工生産線,僅需1名工作人員錄入工單,即可“秒産”一根根長度不一、規格各異的線束,減免了人工測量裁剪的負擔,還能精準控制物料、降低差錯,保證産品質量。
在諸多“黑科技”的加持下,工廠不再是機器轟鳴、塵土飛揚的“鋼鐵叢林”。監測生産線的運行狀态,也無需跑遍工廠。戴上VR眼鏡,可全視角觀察工廠、車間、設備的實時場景;外部賬号通過手機登錄系統,手指滑動,車間畫面不斷放大,生産計劃、産量進度、設備狀态等管理數據一目了然。
易劉告訴記者,工廠已建成年産6萬餘台中低壓成套開關等設備的自動化裝配生産流水線,公司産品研制周期縮短20%,産品不良率下降15%,維修響應效率提高30%,勞動生産率提升4倍,産能産值雙翻番。
線束加工中心,員工錄入工單即可“秒産”一根根長度不一、規格各異的線束。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曦 攝
“新手”45天能獨立上崗——
體力活轉變為技術活
行走在廠區,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人少機器多。
钣金柔性加工生産線上,一塊3米長、2米寬的鋼闆,被機械臂輕松抓取到作業區,随着車間員工輸入一串指令,操作台面前後左右移動,經過自動沖床和激光切割設備,将鋼闆裁剪、鑄造成不同造型。
钣金柔性加工生産線上,一名員工正在操縱機械臂切割鋼闆。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曦 攝
“單是上料這個環節,以前就要兩三個人忙活,一個班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現在這些體力活,都成了手指上的技術活。”钣金車間下料班班長劉偉感慨道。
劉偉告訴記者,這條柔性生産線是為适應當今輸變電裝備市場多品種、小批量訂單需求打造的。根據員工下達的指令,可以自動調取不同材質、尺寸、厚度的闆材所需的原材料和模具,省心又省力。
柔性生産線、自動生産線的普及,不僅提升生産效率,也讓工人們從繁重、危險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流水線”上單一作業的工人少了,機器的“駕馭者”越來越多。
易劉說,為進一步推動“智造”升級,工廠生産過程被劃分為多個既獨立運作又相互聯通的環節,“工人不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掌握全部生産流程,45天的短期培訓就可以培育一批能獨立上手的學員”。
車間裡的“建模小組”,将建模環節從“後台”搬到“一線”。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曦 攝
新手在速成,熟手也向着專家方向提升。
自動化銅排生産線旁,靠邊擺放着一列小課桌。桌上兩個電腦顯示屏相連,在員工的鼠标操作下,逐漸呈現出産品的3D模型。
“這是建模小組,我們把建模環節從後台搬到一線,能更好地互動交流。”易劉向記者解釋,定制化産品需單獨建模,建模方要與一線保持密切聯系。
建模小組成員起身離開座位,走到兩三米外的産線與一線施工員交流,随後再次回到座位,修改建模稿。
令記者意外的是,這些建模人員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工程師。“他們幾個以前都是‘打螺絲’的基礎小工,現在成了建模專家,很不容易。”易劉說。
用好“數字化”,關鍵在人。易劉介紹,公司還依托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定制化培養能夠調試、操作、維修設備的高技能複合型技術人才和運營管理應用型人才。
生産進度一覽無餘——
“智慧大腦”助力高效決策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園區生産的産品,都貼有一張二維碼。
“這張二維碼就是産品的‘身份證’,幫助工廠實現産線監控和生産可視化。”易劉拿起手機掃碼,屏幕上産品所需的圖紙、零部件以及生産進度一覽無餘。
“這都得益于工廠的‘智慧大腦’。”易劉介紹,依托5G應用、大數據采集分析等技術,公司上線八大工業信息系統,建成具有數據集成和運營管理功能的“大腦”,打通前端銷售到産品出貨整條供應鍊,目前國内鮮有企業能做到這個程度。
“智慧大腦”打破了生産信息孤島。每接到一個銷售訂單,财務就會自動生成主計劃,由管理系統設計生産圖紙。後續的物料采購、出入庫、生産執行、成品檢驗等流程都會在系統中記錄。
這樣,便實現了工藝定額和标準化作業。小到每一個零部件、每一道工序,大到每一件産品,都有規範的管理制度。
嚴格執行标準化作業之外,是否預留了容錯空間?
易劉展示了車間裡的呼叫燈。“呼叫燈是‘安燈系統’的一部分,起源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安燈’是日語‘燈’的音譯。”易劉解釋,“安燈系統”應用于生産現場管理,能夠快速記錄、傳遞異常信息,自動分配任務給處理人員,相當于“智慧大腦”中的“神經系統”,讓生産過程更加高效、透明。
如果有物料損壞、缺失,按一下呼叫燈,倉庫就會立即配送新物料。如果設計圖紙有偏差,系統就會立即更新圖紙,節省了報告和等待的時間。
易劉告訴記者,信息互聯進一步推動了公司高效決策和業務升級。去年,“安燈系統”收集了3000餘條需求,實時反饋,不僅讓工廠生産協調更高效,公司還據此生成數據報告,分析反饋的頻率和原因,優化審批、采購等生産環節。
“從‘建數字化’到‘用數字化’,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我們隻能見山開路、遇水架橋。”特變電工雲集電氣公司副總經理肖懷晟說,公司每月還會召開經營分析例會,不斷調整數字化業務流程,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智改數轉”從案例示範進入深水區,特變電工衡變公司進一步推動數字化改革從點到面,讓數字化工具适配企業發展,推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探索人機交互新模式,更好服務用戶需求。
【智言慧語】
從“建數字化”到“用數字化”
湖南省輸變電現代産業學院執行院長、2003网站太阳集团黨委書記 盛義發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特變電工雲集5G智慧工廠的智能制造升級轉型,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成功典範,與國家新質生産力的要求一脈相承,标志着輸變電行業在智能制造轉型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園區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和工業信息系統聯動,實現“建數字化”到“用數字化”和自動化設備解鎖數字生産新場景,改變了傳統物理工廠的作業模式,引領輸變電裝備“智造”轉型,大幅提升了技術工藝水平和生産效率,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未來,随着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融合應用,将推動輸變電裝備行業向着綠色、高效、可靠的方向發展,包括智能化輸變電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以及與之相關的零部件的智能化、網絡化和功能一體化發展等,将不斷推動行業的創新和升級,為實現“雙碳”目标作出貢獻。
(原載于11月7日《湖南日報》第3版)
輸變電裝備産業“智造”範本-----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責編:曾愉捷
一審:曾愉捷
二審:陳鴻飛
三審:徐德榮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