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帶頭人及主要學術骨幹詳細介紹
學術帶頭人-周劍良:男,1957年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氣載放射性計量、防護與示蹤技術研究。1982年北京大學核物理專業獲理學學士。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1996 年獲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省核學會理事;湖南省衡陽市科協副主席。1983/9-1991/12,從事礦工個人輻照劑量監測的研究。KF-603熱釋光氡子體個人劑量計,1984年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三);全國氡累計探測器首次對比和技術評價,1990年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三完成人);1992年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完成人);鈾礦工個人劑量區域監測估算方法與個人劑量監測方法的長期對比實驗,1994年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第二);氡及氡子體計量檢定裝置完善,1997年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02年、2012年分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獲得多項發明專利。近年來,出版專(譯)著3 部,公開發表論文20 餘篇,被SCI、EI 等收錄多篇。
學術帶頭人-趙立宏:男,1967年1月生,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9年12月獲浙江大學碩士學位。多年從事核設施的放射性環境下檢測技術、運行狀态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微處理器應用及核電子技術方面有一定造詣。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研究人員先後完成的科研項目有:核工業總公司部級重點項目:“氮-13工業應用研究”,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基金項目:“X射線數字成像技術研究”、“核潛艇燃料元件包殼破損檢測”、“堆本體及控制棒驅動機構洩漏監測系統”等等。目前在研的項目有:“863”項目“基于隐馬爾可夫模型-支持向量機的核電裝備狀态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研究”;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核能開發“十二五”規劃項目“×××關鍵設備的可靠性研究”,國防基礎科研項目“×××系統安全狀态監測研究”等等。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其中主要研究成果“13N監測儀”、“核電站堆本體及堆頂驅動機構洩漏監測系統研究”填補了國内空白,并在核電站成功應用,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專利12項。
學術帶頭人-王新林:男,1970年5月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于華中理工大學獲光電子技術專業工學學士學位;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獲光學工程專業工學碩士學位;于華中科技大學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獲物理電子學專業工學博士學位。2001年獲選為湖南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現為2003网站太阳集团學科帶頭人。目前主要學術研究方向:高功率激光、超快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機理及應用開拓;金屬表面微納結構飛秒激光高效精密制備及其表面等離子體效應與新型光子器件構築;智能激光加工系統與激光先進制造技術。共主持與承擔完成省自然科學基金、核工業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973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8項,現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超快激光無晶化燒蝕非晶合金機理及應用基礎(項目編号:11174119)”與校學科帶頭人科研啟動基金及橫向合作項目等。學術科研工作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市廳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發明專利授權2項; 在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Letters、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Physical Review A以及中國激光等國内外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EI收錄30 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