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故裡緬懷先輩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自動化專業學生黨支部學習十九大精神主題黨日活動
圖/付可心 文/劉超
2017年11月18日,為貫徹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加強學生黨員的思想建設,在自動化專業學生黨支部書記周豔玲老師和李娜老師的帶領下,2003网站太阳集团自動化專業學生黨支部全體學生黨員前往毛主席故居和劉少奇主席故居,接受革命傳統和黨性教育,重溫偉人的光輝形象和先進思想,繼承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增強學生黨員的先鋒模範意識。
早上9點,我們來到毛主席的故鄉-韶山。來到韶山村之後,黨員們首先瞻仰了毛主席銅像。主席銅像重達3.7噸,高10.1米,喻示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日,象征毛主席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在周豔玲老師的帶領下,自動化專業學生黨支部全體黨員在銅像前合影留戀,并莊重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這一嘹亮的口号,回蕩在毛主席銅像廣場。
接下來參觀的是毛主席故居,毛主席故居名為上屋場,坐落于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小山沖中。毛主席在韶山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從小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學習。1910年秋,毛主席離開韶山,到外地求學,尋找革命真理,臨行前,他寫下了一首《七絕•贈父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裡,“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離開家鄉之後,毛主席曾經五次回到家鄉。1921年春,毛主席第一次回到韶山,勸導全家親人舍小家為大家、舍自己為人民,把親人引上了革命道路,毛主席的六位親人在革命中犧牲;1925年6月,毛主席在韶山成立了中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的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在風雨如晦那個年代,點燃了革命的聖火。
下午15點,我們來到劉少奇主席的故居。劉少奇故居位于甯鄉縣花明樓,距今已有120多年曆史,甯鄉縣為長沙市所轄,而劉少奇主席的故居花明樓炭子沖就位于甯鄉縣城南約30公裡處。
來到劉少奇故鄉後,一直順着樓梯往上走,不一會,我們就來到了劉少奇主席銅像前。恰逢黨外學者前來敬拜劉少奇主席,并現場舉行獻花儀式,在周豔玲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行人排着整齊的隊伍,在廣場觀看獻花儀式。
劉少奇主席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是一名高尚的中國共産黨員,一向重視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我們要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感受和運用劉少奇革命精神,為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一間普通的農家住房-劉少奇故居。1961年4月1日,為了解決農民饑荒問題,劉少奇主席開完中央廣州會議,回到故居開展了為期44天的農村調查,并将故居的房子全部分給6戶農戶居住。為了緬懷這種求真務實的作風,我們一行人在劉少奇故居前合影留念。
最後參觀的就是花明樓,人們對她的通常理解源于宋代詩人陸遊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現在的花明樓已經超越了她的本義,成為了一位偉人的标志、一位偉人的名片。走進花滿樓,陳列着的“甯鄉出土的青銅器”、“湖湘文化名人”、“青年劉少奇”雕塑映入眼前,向大家展示物華天寶的自然環境和人傑地靈的文化氛圍。
這次紅色之旅深深地喚醒了我們作為中國共産黨員的黨性情懷,督促着我們要積極學習革命前輩的奮鬥精神。毛主席和劉少奇主席是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者,為我們黨和國家的創立與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為了加深全體學生黨員對這次紅色旅行的了解和貫徹學習十九大精神,2017年11月19日,在周豔玲老師的組織下結合紅色之旅學習貫徹十九大會議精神。
會議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周豔玲老師對活動進行安排;第二階段由宮少博同學對十九大的要點進行精講解讀;第三階段由全部學生黨員結合紅色之旅談一談十九大帶給自己的影響;第四階段由周豔玲老師對本次會議進行總結。
會議在晚上19點舉行,首先周豔玲老師對本次活動的流程進行了詳細的安排,并介紹了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鼓勵大家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随後,宮少博同學從“大會主題、過去五年的工作以曆史性改革、一個重要判斷、一個曆史使命與四個偉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基本方略、兩個重要時期、兩個階段、九個方面理論分析與政策指導”八個方面對十九大會議精神進行詳細解讀。緊接着,全部學生黨員結合紅色之旅談一談十九大帶給自己的影響,其中支部組織委員況宗旭同志講到:“我們要找差距,迎方向,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周豔玲老師要求全體學生黨員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通過本次主題黨日活動,學生黨員們靈魂受到了震撼,心靈得到了洗禮,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宗旨意識更加牢固。